2007年,我们在一个并不起眼的会议室里,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管理学者、企业顾问和技术实践者围坐在一起,讨论的不是某个产业未来的技术路线图,也不是某场即将召开的高峰论坛,而是一个更朴素也更难回答的问题——“如果管理方式不变,即便再先进的技术,是否也终究只是一层壳?”
这便是国际智能企业管理促进会(IFIEA)最初的诞生动因。我们并没有从一套完备的架构出发,也未曾设想会拥有多少会员、举行多少会议或建立多少奖项。我们只是在那个时代的起点上,察觉到一个极不适应的事实:技术正在高速演进,而组织却跑得极慢。
我记得当时有位法国同仁说:“大多数企业都在修正自己的管理方式,只有极少数在重构它。”这句话在我心里埋下了深深的种子。我们开始设想,是否有可能存在一个组织,它不是咨询公司,不依附资本,也不是学术象牙塔,而是一个稳定中立的平台,专注于推动企业在组织治理层面完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升级。
于是我们建立了IFIEA,一个名字听起来颇为正式却并不复杂的联盟组织。最初的任务很简单——梳理全球范围内那些真正试图用“智能”思维重构管理模式的企业,不管他们在哪个行业,也不管他们的体量有多大,只要他们做了与结构、机制、数据、协同相关的真实改进,我们就尝试把他们记录下来,串联起来,传播出去。
我们设立了“全球智能管理创新奖”(GIIMA),它不像很多奖项只评结果,我们更在意过程:一个项目是怎么被定义的?组织中有多少人真正参与?数据如何被处理?协同是被技术强行串接的,还是源于规则与信任机制的自然生成?这些维度成为评审的核心依据,也使得奖项从一开始就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表彰逻辑。
还记得第一届GIIMA我们只收到27份申报材料,其中有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型家具制造商,他们并没有什么高深技术,却在一年内通过数据驱动方式重设订单排程流程,订单响应速度提升了一倍。我当时说,这才是真正的“智能管理”:它不炫技,不依赖预算,而是一种新的组织心智在驱动管理行为。
从那之后,我们逐步构建了案例库,设立了章程,建立了理事会与秘书处,吸纳了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领域的会员单位。每一个进展都不容易,但我们始终有一个共识:这个平台必须“慢而稳”,必须坚持“机制先于宣传,内容优于流量”的原则。我们从不追求成为最大的组织,但必须成为结构上最干净、路径上最清晰、目标上最纯粹的组织之一。
如今再回头看,IFIEA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合作网络,奖项年年举办,案例不断更新,会员分布也日趋多元。但我仍然记得那个最初的小房间,那张桌子上放着的第一份草案文件,开头一句话是:“未来的企业管理,将不再依赖层级传导,而是依赖结构共识与智能响应。”
这句话直到今天,仍然贴在我的办公桌边,也写在我对IFIEA未来的全部期待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