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-Notice
新闻与公告
一张空白白板与一场不设主题的会议:智能管理在IFIEA眼中长什么样
来源:吕倩如 时间:2021-05-13 浏览:24

那是一间没有横幅、没有LED、没有印刷好的会议册的会议室。房间里甚至没有完整议程表,只有一块干净的白板,一排排深灰色布面的椅子,以及不到三十位穿着朴素、神色安静的人。

 

2021年春天,国际智能企业管理促进会(IFIEA)在维也纳举办了一场闭门圆桌会议,主题是“不设主题”。这是协会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去结构化聚会,受邀者包括来自亚洲制造企业的转型负责人、欧洲高校的组织理论研究员、北美医疗系统的信息官、以及非洲一家智慧城市运营团队的策略顾问。

 

这不是一次典型的国际会议,没有PPT,没有演讲台。参与者被邀请围绕三个问题自由交换彼此的经验与困惑:第一,组织真正智能化的阻力究竟来自哪里?第二,评估“智能管理”落地程度的最小单位是什么?第三,一个成功的智能化转型项目是否必须借助高科技?

 

在白板上最早写下的不是企业案例,而是一句话:“组织不是一个流程集合体,而是一种协调机制的总和。”这是IFIEA近些年频繁强调的一种基本认知转向:智能管理不是做系统,而是做机制。不是堆叠工具,而是重构决策、协同与反馈之间的关系。

 

事实上,从2007年成立至今,IFIEA一直坚持一种近乎固执的路径选择——聚焦于“结构性改变”,而非“概念性热词”。在平台建设过程中,他们几乎从未追逐某个短周期热门技术,也很少参与同质化产业展会,而是始终将精力集中于四件事:收集真实案例、优化评估体系、稳固制度机制、推进国际协作。

 

这场会议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其“全球智能管理创新奖”(GIIMA)评审委员会在一次内部复盘时提出的问题:“如果去掉技术名称、预算数字和媒体报道,我们是否还能识别出一个项目在管理智能化路径上的本质贡献?”

 

于是他们将一切包装剥离,把项目拆解为目标识别、机制设计、协同方式、数据结构与反馈节奏五个维度进行重新分类评估。用这种方式,许多看似普通的项目被重新发现其结构价值,而一些技术先进但机制混乱的项目则被暂缓推荐。

 

会议当天中午,一位物流公司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刚刚在东南亚市场推动的“AI路径预测+司机调度动态联动”系统。他坦言,“技术并不复杂,甚至我们买的是市面上标准产品,但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,只为让调度中心、司机、客户支持三个部门用统一语言描述一次延迟。”这句话引发在场多位参与者沉思,随后有人在白板上写下:“语言统一,是管理智能化的第一步。”

 

这便是IFIEA始终强调“共识建构”的深意。在协会最新发布的平台结构中,“智能企业案例库”被列为核心栏目之一。里面的每一条案例都需满足“真实发生、结构明确、路径可读、反馈完整”的四项标准。协会不接受过度包装材料,亦不采纳纯技术样本。每一条入库案例必须配有研究人署名与验证编号,确保溯源可查。

 

除了案例,协会还通过“会员中心”构建不同层级参与机制,让那些希望深入参与机制共建、制度协同与项目互推的组织找到各自的角色位置。“合作网络与项目”则成为支持跨区域协同的平台入口,聚焦研究共建、平台协作与标准联动三类任务型合作。

 

回到那场没有标题的会议。在会议结束前的一小时,所有参与者围坐成一个不规则半圆,白板上的问题没有被擦掉,却在其旁边密密麻麻写满了短句。有一句引起了我的注意,它写着:“我们今天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,而是为了把问题看得更清楚。”

 

这或许就是IFIEA对“智能管理”最独特的理解方式:不装饰,不急于定义,不强行推导解决方案,而是用制度、案例、流程、语言,让每一个组织都能照见自己如何决策、如何协作、如何演化。这种慢而深的方式,在当下这个快速跳转的时代中,反倒显得更加稀缺,也更加可靠。